商道契約蘊於生活細節 開放包容始於文化自覺 ——廣州為什麼是全世界唯一千年不衰的商業城市(中)

作為千年商都,廣州的氣質中有一種“規則意識”,“規劃意識”轉化為契約精神,帶來瞭商業的繁榮。林澤標張飛鵬攝

2017年11月4日,南方+客戶端和廣州地鐵聯合發出“愛廣州的1000個理由征集令”。截至11月15日,通過各活動渠道收集到的有效留言已超過一萬條,征集活動全網轉發點擊量過百萬。網友全方位“表白廣州”,句句真情流露。

《廣州觀察》即將推出系列報道下篇,敬請期待。

掃碼“南方+”參與討論

南方網紅

南方名記

鄭佳欣工作室出品

上世紀90年代,很多人剛到廣州,都會對公交車前長長的隊伍感到驚訝:居然不搶著上車?上瞭車就更驚訝瞭:竟然沒有售票員,每個人卻都自覺投幣。如果正好身邊有一位老人,立刻還有人主動起身讓座。

無人售票、坐車不搶座、主動為有需要的人讓座,這些在今天的中國已經習以為常的場景,在上世紀90年代時,卻還是廣州獨有的風景。

很多人認為,上個世紀90年代,風靡大江南北的流行音樂,是廣州的文化走向全國的標志。其實,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除此之外,廣州的強大還在於其極具生命力的草根文化。無人售票、飯後打包、AA制,這些當年讓初到廣州的人覺得新鮮的行為習慣,如今已滲透到瞭全國。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細節,改變著每一個來到廣州的人,他們慢慢接受並慢慢被改變,然後又帶回各自的傢鄉,進而改變瞭很多地方的生活方式,影響至今。

2017年,廣州市GDP突破2萬億元,廣州為什麼成為全世界唯一千年不衰的商業城市?地理環境、地緣優勢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廣州這座城市兩千多年來從未中斷過的文化張力以及她給這座城市的人們所帶來的從容、淡定、開放、包容。作為一座千年商都,久受商業文明的熏陶,廣州的氣質裡擁有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難得的“規則意識”,這種“規則意識”轉化為市場經濟中的契約精神,降低瞭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帶來瞭商業的持續繁榮。

撰文:鄭佳欣陳思勤李丹黎詠芝

骨子裡的包容深藏於民間的開放

1995年,24歲的青年丁磊從寧波來到廣州,創辦網易。8年後,他成為全國首富。他曾坦誠地說過這樣一段話:“在我的心目中,廣東是一片真正的熱土。我在廣州的城中村住過,從零起步,廣東包容我、接納我,給我機會。”

1992年,許傢印從河南舞陽鋼鐵廠辭職後先到深圳,在站穩腳跟後,他自告奮勇到廣州成立一個新的分公司,許傢印帶著一個司機、三個員工奔赴廣州,在城中村租瞭三間小屋子,隨後憑借珠島花園項目一戰成名。1996年,許傢印在廣州註冊成立恒大地產,開始瞭獨自創業,這年他38歲。22年後的今天,許傢印已經成為全國首富。廣州恒大足球俱樂部兩次奪得瞭亞冠聯賽的冠軍,一時風光無兩。

改革開放以來,這個城市的舞臺中心,似乎一直都是外來的創業者處在聚光燈下。而低調的廣州本地人,對此並不介意。

這並不是偶然。在黃埔古港的南海神廟,有一座達奚司空塑像——一位皮膚黝黑、高鼻深目的外國人,左手舉於額前,作望海狀。傳說,達奚司空是唐朝波羅國(今印度)一名海員,回程時經廣州到南海神廟遊玩而誤瞭返程的海船,於是望海悲泣而立化。

為一個外國人塑像,說明那時的廣州國際化程度已經非常高,開放包容的特點開始展現。不忌妒、不計較、不算計,一起發展、一起做大,甚至從不忌憚外來者會比自己做得更大,有一天會跑到自己前面去。

也難怪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從華中科技大學電信系畢業後來到廣州,一待就是24年。在天河充滿市井味的軟件園區旁,他帶著團隊開發出瞭“連接一切”的微信。當微信成長為月活躍用戶10億的社交巨頭後,張小龍也沒有想著將總部搬回深圳,位於海珠區的TIT創意園至今仍作為微信的發跡地,輻射著中國的互聯網產業。

給外來者讓出空間,但自己就不發展瞭嗎?不是!

聲名遠揚的長隆集團,這幾年已讓很多人“為瞭長隆拖傢帶口來到廣州”,但其創始人蘇志剛於外界卻一直是模糊的存在。他從“一輛自行車、一塊砧板、一桿秤”做起,到坐擁世界一流旅遊集團,卻低調到網上幾乎找不到他的照片。“隻要你不怕苦,做一行愛一行,也一定會成功。”這是蘇志剛常說的話,其中也道出瞭廣州人骨子裡的精氣神。

在各行各業的精英中,成長在廣州的年輕人似乎總是最早吃螃蟹的人。上世紀80年代,當外企剛剛進入中國時,員工裡就有很多廣州年輕人的身影。廣州還有中國內地第一傢現代購物中心天河城、第一傢自選超級市場友誼商店、第一傢五星級酒店白天鵝賓館、第一個揚手即停出租車公司廣州白雲小汽車出租公司等等無數個“第一”。

甚至在你身邊的同事中,那個低調、踏實、經常工作到凌晨的人,說不定就是傢裡有著好幾套房的“廣州仔”、“廣州女”。就像東山少爺的那首《廣州仔》裡唱的:“這裡的風光,你我的依歸,常常地為她著迷。光陰似箭,碌碌無為,我哋覺得失禮。”

白領西西(化名),曾在重慶、上海生活多年,來到廣州兩年多,就被這座城市“圈粉”瞭。她說,這個城市有親切感,思路很簡單,在廣州,不管你來自哪裡,台中市化糞池清理你都不會被歧視,做好你自己的工作就好,沒有那些無形的束縛和包袱,過得輕松自在。

廣州,就是這樣一座城市,給每一位來到這裡的人提供著公平的機會、事業乃至話語的空間,而一直成長在這裡的人們,雖然好像少有站到舞臺中心時,卻從來沒有失去自我的追求。

潛移默化的無形張力走向全國的文化

AA制、”吃飯打包”,是從廣州走向全國的又一民間文化。

老朱是北方人,2002年,他到廣州讀大學,與同宿舍的老廣一傢吃飯。酒足飯飽,山珍海味猶剩半桌,服務員拿著飯盒來問“要唔要打包”,令老朱十分驚訝。

驚訝的不止這一次,為同學慶祝生日,買單時,招呼大傢聚餐的同學說,“每人交30元。”老朱有些不解:招呼吃飯卻不買單,有那麼小氣麼?

廣州有一項風俗,在網上被譽為“業界的清流”。有人戲謔:如果你接到的“紅色炸彈”來自廣州的朋友,那麼,恭喜你:錢包可以放心瞭。放眼全國,“份子錢”普遍為500元到5000元,而在廣州100元是非常普遍的情況。在以廣州為中心的南番順地區,甚至一分錢不收,把紅包折個角代表受禮便還給你。

這些生活細節,把廣州文化中務實、低調的作風顯露無遺。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影響全國的日常習慣也源自廣州,比如現在各地都已經能自覺做到的“公交讓座”,也是由廣州最早引領的。1986年,廣州一汽巴士5路線就和沿線12個單位一起倡議發起“友愛在車廂”的活動,號召人們從自身做起,相互禮讓。現在,廣東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的調查顯示,廣州公交讓座率超過95%,在高峰期也有80%,在全國名列前茅。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州妹阿霞在北京讀書7年。每次過年從廣州買的新衣服,穿去北京都遭到班裡同學強勢“圍觀”,新潮的喇叭牛仔褲、時尚的寬松毛衣,甚至阿霞燙的一頭卷發,都引領學校潮流。

上世紀90年代,全國做服裝生意的老板,無人不識廣州。一出廣州火車站,聚集著各類服裝批發市場,有著當下最流行的服裝款式。阿霞說,“印有李小龍頭像的T恤、三七分的發型,廣州總要比別的地方提前流行大半年。”

“廣州人或廣東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已越來越成為內地人們的仿效對象。人們的‘活法’開始與前不同,除學會瞭喝早茶和過夜生活、跳‘的士高’和說‘哇’外,也學會瞭炒股票、炒期貨、炒‘樓花’……”易中天曾經在《讀城記》裡這樣描述廣州文化帶來的影響。易中天認為,廣州文化對內地的影響遠遠不止於生活方式,而且已直接影響到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

在知乎上,“如何評價廣州這座城市”,這一問題有654個回答。至少獲得700個贊的幾個精華回答,他們愛廣州的核心點都是廣州開放、包容的文化。

網友們說:

——逛街吃飯,店員上一句還說著粵語,聽到你說普通話,會馬上改口說“廣普”。

——過美國海關,看到一個大叔一臉茫然,旁邊美國官員高聲問排隊的有誰說中文能作翻譯,兩個人舉手,一個香港人,一個廣州人。

——走在路上鞋帶開瞭東西掉瞭都會有人提醒。真是滿滿都是愛。台中清化糞池推薦

——在地鐵上給老人讓座,老奶奶反復推辭不肯坐,我說我就快下瞭,她才肯坐下。我扶著欄桿玩手機,突然覺得有人拍我,是那個老奶奶,指著空座位說,“坐這裡呀”。

世界文化論壇秘書長保羅·歐文斯就認為,綜合廣州的開放、包容和活力台中清化糞池充沛的實際表現,其文化競爭力有望在世界城市中名列前茅。

2200年不變的城市中心,延綿2200年的城市文脈

排隊、讓座、AA制,這是廣州這座城市的文化,當然也是這座城市的“規矩”。對初來乍到者,不懂這個“規矩”,不要緊,已經排在你面前的整齊的隊伍會告訴你“規矩”的存在,有人插隊搶座,也許沒有人會提醒你,但“規矩”會慢慢影響你,直到改變你,並且讓你離開廣州去到其他地方時也自覺遵守這套“規矩”。來的人越來越多,“規矩”傳播得就越來越廣,並且與市場經濟中的契約精神相結合,使整個社會在無形的“規矩”和“契約”的約束中運行。現在,全國都已接受這套規則。接受程度高的地方,則市場經濟繁榮,接受得不好的地方,“宰客”等事件頻發,市場經濟被抑制。

那麼,是什麼讓廣州的習俗規則這麼有生命力,並且還塑造出瞭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個性?

在繁華而悠久的北京路上,或許能找到答案。這是中國少有的一條文史旅相結合的現代化商業步行街,其周邊片區作為廣州中心城區的歷史地位,已經2200年沒有改變過。一座已有2200多年歷史的城市,其城市中心從建城開始到現在一直在同一個地方,這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是極為罕見的,這確保瞭這座城市文化的延續性。

北京路的路面下挖掘出瞭南漢、唐、宋、明、清五朝11層古代路面遺跡。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4年,南越王趙佗建國,皇城就在北京路北段一帶。歷史上,廣府行政中心、南越王宮署、南漢禦花園、清代平南王府、兩廣總督府等官衙皆分佈在北京路周邊,北京路官道成為官員們上下班必經之路。周敦頤做過廣南東路轉運使,北宋名臣餘靖當過廣州知州,蘇東坡曾遊歷六榕寺,當年他們都曾經行走在北京路官道上。清代,北京路一帶名店林立,商鋪綿延。改革開放後,這裡商業更加繁榮,中外名店進駐。

城市中心2200年不變,如果用歷史的眼光看,這體現出來的是積淀瞭2200年的文化的力量。當代嶺南文化名傢劉斯奮將這裡的文化特點總結為三句話:不拘一格的務實、不定一尊的包容、不守一隅的進取。

2000多年來,廣州在歷史的沉浮中孕育瞭獨具一格的嶺南文化。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開疆拓土、置郡移民,中原人向嶺南遷徙。在廣州,他們與海洋文明相遇。自漢代以來,廣州已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大量舶來品聚集於此,中西方文化碰撞出開放兼容的文化特質。

清代,廣州“十三行”一口通商之初,正是歐洲經歷工業革命之時,西方的文明首先從這裡滔滔進入中國。在上海洋涇浜英語之前,這裡已經流行廣東英語。“華英字典”“中法字典”都最早在廣州出版。

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在這裡發出瞭震驚中國的聲音。應該說,近一百五六十年的時間,廣州最早接受先進工業文明的洗禮,產生瞭許多新的思想、新的觀念,進而向全國輻射。

改革開放後,“敢為先”的文化品格推開瞭廣州經濟發展的大門,並在其後的發展中延續著經濟發展的盛況。商業興盛讓這裡的人們更加務實,對外貿易讓人更加富有商業遠見和冒險精神,崇尚儒傢讓人們求真尚善、知仁行義,生命力格外強大。

歷史學傢錢穆在《中國歷史精神》中說:“歷史時間過去的未過去,依然存在著;未來的早來到,也早存在著。惟在此時間中,必有其內容演變,而始成其為歷史。”一座城市有多長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瞭能夠走多遠,關鍵在於這裡的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歷史。

如果說一些年輕的城市因為沒有歷史包袱而天然開放,那麼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廣州不但沒有讓歷史成為包袱,歷史反而成為瞭廣州開放的根源。

這,就是廣州!



本文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arrow
arrow

    tbd997zb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